以创一流+推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创一流行动中心首席专家 杨天河老师
一、高质量发展的特征
如上图所示,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六个好,即好战略、好技术、好资源、好产品、好品牌和好效益。
好战略,即产业结构优、布局合理、核心突出。核心产业在行业中处主导地位,重点聚焦在附加价值高的环节,为公司带来丰厚利润。新兴产业有广阔发展前景,能引领和主导行业发展。无夕阳产业或夕阳产业占比小且正在退出中,即使退出中的夕阳产业也仍有很强的竞争力。
好技术,即技术过硬,处领先地位。持有行业关键专利技术,专利质量与数量均处行业前列,技术优势明显。
好资源,即控制有产业上下游关键资源,或拥有先进设备、良好商誉、行业关键人才等重要资源,从而拥有竞争优势。
好产品,即产品以中高档产品为主,附加价值高,同时产品功能、性能、颜值俱优,环保且使用方便、智能化程度高。产品受到客户的热捧,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前三。
好品牌,即拥有良好的产品品牌,品牌号召力强,客户忠诚度高,市场占有率为行业前三。
好效益,即利润丰厚,为行业前三。同时,净资产收益率较高,为行业前三。
二、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质量发展由前端效益创造线、中端服务支持线和后端统筹帷幄线三条线构成。其中:
² 前端效益创造线,应紧紧围绕市场,遵循客户导向,通过不断创新开发出一流产品、打造一流品牌,再通过生产、供应、营销与客户服务,实现产品或使用价值的转移,让客户获得更多价值的过程中实现效益。
² 中端服务支持线,作为对前端各项工作的有效支持和管控,既向前端高质量输出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又通过有效管控实现前端高效、高质、安全、环保运营,还有效控制经营风险,更重要的是,通过一流标准和一流创新引导前端在创新中创造一流,持续系统提升企业竞争力。
² 后端统筹帷幄线,由法人治理、领导、企业文化、战略和统筹管理构成,并形成层层递进增效作用。只有好的法人治理,才能吸引优秀领导人才;只有优秀领导人才,才能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尤其是通过使命和愿景明确企业发展方向和生存境界,并激发全员的斗志乃至激情;只有基于凝聚全员斗志乃至激发全员激情的使命和愿景以及明确的方向,才能制定出科学的战略;而统筹管理则是强化战略执行力、高效实现既定战略目标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企业运作质量、效率,激发员工活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手段。
把握三条线的内在逻辑,紧紧协同十八个一流,可以轻松打造出一流绩效。而十八个一流协同建设,应重点抓好驱动系统和双翼,从而有效驱动企业腾飞:
驱动系统由战略、资源、技术、品牌、产品五大核心要素构成,也即六好中的五个投入要素,只有把这五大要素做到位,自然会驱动六好中的结果要素即效益,从而为企业带来丰厚利益。而要使企业从地面跑升级到空中飞,则需要有一对翅膀,而一流创新和一流标准则为驱动腾飞的双翼,通过高标准、高要求和不满足微创新的持续硬核式创新,带动企业加速腾飞。
三、创一流行动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从众多央企的高质量发展路径来看,很多企业都是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补短板”。有些企业在补短板之余则考虑通过体制、机制改革“突瓶颈”,很少能有企业考虑围绕企业发展“造硬核”,即缔造核心竞争力。一个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必然没明显短板、核心竞争力很强且不存在制约发展的瓶颈,能够充分释放企业的潜能。从这个角度来看,目前众多央企、国企推进的高质量发展,实质上是残缺的高质量发展,虽然能够提升企业发展质量,但远远不够全面。除此之外,很多央企在规划和推进“补短板”、“突瓶颈”之类的高质量发展项目时,往往采用过程思维,欠缺效果乃至最高标准的规划以及关键控制点的把控,以致这些项目实施完成后质量不佳,仍然存在较大的挖潜空间。
而要全方面、高标准的推进高质量发展工作,从而推动企业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则需要企业以创一流行动为抓手,发动全员从集团、公司、部门、岗位等不同角度,围绕打造一流企业有序启动互相协同的高质量发展项目,并通过一流创新和一流标准,充分挖掘每个项目的潜能,尽可能一次做对、一步到位从而充分挖掘项目的潜能,实现企业创效最大化的目标。
创一流行动与众多央企/国企开展的对标一流活动类似,但两者效果相差甚远。对标一流强调的是向一流学习的过程,并没有要求应该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很多企业的对标一流活动开展后,发现标杆对象所面临的环境和政策不同,甚至统计口径也不太相同,细细比较后觉得自己还不错,最终不了了之,并没有取得太大的成效。而创一流行动,既强调要成为一流这个结果,更强调行动,要求参与人员充分挖掘各项指标背后的最优模式和最佳实践,并梳理出成功前提和失败教训。在借鉴对方经验之前先行优化内部环境使之具备成功前提,并通过借鉴失败教训少走弯路,从而加速成功。除此之外,创一流成功尤其强调集优避劣,即集合多家成功经验自然可以成为一流,避免别人弱项自然可以更强。
理念决定行动,行动决定结果。正是因为对标一流的“漫不经心”和创一流行动的“誓创一流”两种不同境界,最终导致不同结果。实践也证明,创一流行动才是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
四、从创一流到创一流+
要理解“创一流+”,可从“+互联网”与“互联网+”两个概念开始。“+互联网”即在传统业务的基础上,通过信息化突破时空限制,以低成本方式,实现随时随地自由交互,实现传统业务的标准化、信息化。 “互联网+”是“+互联网”的升级。该模式下,互联网不再是被动的工具,而是主动整合传统产业链,推动产业升级转型进而打造高效的生态系统。
同理,“+创一流”即创一流,通过创一流的方法促进企业经营管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过程中,经营管理是主导,创一流是支持手段;而“创一流+”则是以创一流来引领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以一流指标为导向,以创一流行动为抓手,以一流标准为目标,以一流创新为突破口,有效统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
“+互联网”带来业务模式升级,“互联网+”带来产业升级转型进而形成高效生态系统。“创一流”带来管理手段升级,只是小打小闹,虽然能够提升绩效和竞争力,但难以成为顶级一流企业。“创一流+”则带来管理模式升级,从管事到管结果,从要效果到要一流,进而推动企业持续上台阶,快速创一流,最终成为具有行业竞争力的一流企业甚至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
五、用创一流+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上所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应该是全面提升式补短板、突瓶颈、造硬核,而非仅仅是打补丁式的补短板、强弱项,而且要成为一流企业,仅仅对标一流远远不够,必须升级到创一流,最好一步到位用“创一流+”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如何用“创一流+”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首先,开展创一流试点起模工作。通过“创一流+”升级企业管理模式,形成与之配套的创一流长效机制,同时梳理创一流指标体系并结合企业现状制定创一流行动规划,在此基础上建设四支创一流队伍,并在各个层面的创一流项目中做出令人称赞的成效,从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热情。
其次,全面推广,打造创一流示范企业。在上阶段试点的基础上,创一流长效机制并运作成熟,同时建设有较为成熟的四支创一流队伍,初步形成良好的创一流文化氛围,并具备娴熟的成果创造与管理能力。创一流效果纷纷涌现,多项指标达到一流标准。
再次,常态运作,引领发展。完全从传统的管事为主的经营管理模式切换到创一流为主的创一流管理模式,围绕六好、把握内在逻辑,以一流指标为导向,以驱动腾飞为核心,紧抓十八个协同,重点优化战略执行力与智能进化系统,快速打造具行业竞争力的一流企业。